|
|
如何看待人民幣兌美元“反預期”特征
2007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顯然加快了升值幅度,年初至2007年8月2日,人民幣最大升值幅度為3.25%,折算成年率為5.54%,比2006年的升值幅度3.24%快2.3個百分點。但以2月16日和4月24日為分界點,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在三個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從年初至2月16日為有節(jié)奏的快速升值階段,2月16日到4月24日為人民幣匯率的緩慢有節(jié)奏波動階段,從4月24日開始為無節(jié)奏的快速升值階段。
繼續(xù)追溯到人民幣匯改開始時的2005年7月,我們可以從人民幣升值的階段性特征找到規(guī)律性的變化。2005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幾乎以直線形態(tài)緩慢勻速升值;2006年開始,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匯率的波動幅度擴大;2007年的第一階段,人民幣以更快的升值速度延續(xù)了2006年的波動特征,在經歷了第二階段的平緩波動后,人民幣兌美元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無節(jié)奏的快速升值階段,波動幅度進一步擴大?梢钥闯,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有三個明顯特征,即升值幅度加大,波動幅度擴大,升值節(jié)奏消失。因此,可以認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走軟是人民幣無節(jié)奏升值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升值過程中波動幅度擴大、升值節(jié)奏消失,這不僅可以對投機資金的收益構成壓力,而且,通過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具有“反預期”走勢。當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即期匯率走勢表明人民幣沒有相應地加快升值。這顯然有助于阻斷市場上升值預期的自我強化趨勢。這樣看來,近期人民幣兌美元走軟,與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不無關系,是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反預期”走勢的一個表現(xiàn)。
當從影響預期的角度來認識短期人民幣兌美元走軟時,我們就有把握相信,人民幣暫時走軟難以改變由實際經濟因素決定的人民幣升值趨勢,而改變的,只是升值的速度和步調。我們的判斷基于以下分析:
第一,中國經濟增長率將繼續(xù)快于成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是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根本原因。
第二,相對于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不大。新興國家在實行經濟趕超時,其匯率具有升值的趨勢。中國自2003年以來,GDP每年以超過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在新興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在主要新興國家的貨幣中,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是最低的。以2003年1月為基期,截至2007年4月,巴西雷亞爾、韓元、俄羅斯盧比、印度盧比和人民幣的升值幅度依次為74.3%、27.1%、23.9%、15.8%和7.3%。因此,在中國經濟繼續(xù)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民幣繼續(xù)升值是可預期的。
第三,如果以一籃子貨幣衡量,人民幣升值幅度依然較小。
第四,小幅升值并沒有明顯改變國際收支順差的增長趨勢。在國際分工調整和國際需求大幅向中國轉移的背景下,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連年大幅增長。雖然中國自2005年匯改以來開始了匯率的升值步伐,但人民幣的小幅升值并沒有改變國際收支順差的大幅增長趨勢。
|
|
|
|
|